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勾勒出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前景。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溪乡贤曹聚仁,二十年如一日,化身为穿梭在海峡两岸的秘密使者,孜孜于两岸和平统一大业,虽未成功,但曹聚仁先生浓重的爱国情怀也在历史上书写出浑厚的一笔。
1950年,曹聚仁只身赴港写作,任《星岛日报》编辑,并主办《学生日报》《热风》等报刊。在此期间,国共双方都努力寻找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被选中的就是就是曹聚仁。他频频来往于北京和台湾之间,成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的座上宾,密商两岸和平统一大事。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六次应邀回国采访与商谈国事,往返于内地与香港之间。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根据主席意见,让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张治中将军、邵力子先生等,与曹聚仁先期商谈。
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夜宴于颐和园。关于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三版上,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发表了更加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曹聚仁的报道,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约曹聚仁进行长谈。毛泽东对曹聚仁在海外的言论很重视,当曹聚仁说他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时,毛泽东叫他不妨再自由些。1959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前几天,毛主席再一次接见了他,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给蒋氏父子。后来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
此后的十多年,曹聚仁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奔走于两岸之间,而且在晚年两岸关系困难的时候依旧坚守“密使”的职责。直到1972年7月23日病逝,曹聚仁先生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没能亲眼看到两岸和平统一,可谓遗憾终生。曹聚仁逝世后,周总理委托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在港澳成立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称赞他为“爱国人士”,指示“叶落归根”,并为其墓碑定稿:“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
记者 姜一峰
" ["partition_by"]=> string(4) "2019" ["data_id"]=> string(7) "5700108" ["type"]=> string(4) "news" ["source_id"]=> string(7) "1164344" ["title"]=> string(48) "曹聚仁:穿梭在海峡两岸的秘密使者" ["sub_title"]=> string(0) "" ["thumb"]=> NULL ["thumb1"]=> NULL ["thumb2"]=> NULL ["thumb3"]=> NULL ["intro"]=> string(0) "" ["comments"]=> int(0) ["hits"]=> int(187) ["referer_id"]=> string(1) "0" ["referer_url"]=> NULL ["referer_author"]=> string(18) "编辑:汪雅婷" ["redirect_url"]=> NULL ["author_id"]=> string(1) "1" ["author_name"]=> string(18) "新蓝云管理员" ["timelimit_begin"]=> NULL ["timelimit_end"]=> NULL ["data_data_ext"]=> NULL ["data_template_id"]=> string(1) "0" ["status"]=> string(1) "1" ["longitude"]=> NULL ["latitude"]=> NULL ["data_tags"]=> NULL ["referer"]=> string(0) "" ["referer_logo"]=> string(0) "" ["data_data"]=> array(0) { } ["publish_at"]=> string(10) "1546963200" ["breadcrumb"]=> array(2) { [0]=> array(4) { ["id"]=> string(5) "14209" ["name"]=> string(21) "兰溪旧新闻栏目" ["code"]=> string(57) "旧兰溪栏目/兰溪旧新闻栏目_lanxijiuxinwenlanmu" ["url"]=> string(0) "" } [1]=> array(4) { ["id"]=> string(5) "14256" ["name"]=> string(12) "婚恋家庭" ["code"]=> string(28) "旧兰溪栏目/婚恋家庭" ["url"]=> string(0) "" } } ["region_data"]=> array(0) { } ["hits_fake"]=> int(1973) ["likes"]=> int(0) ["likes_fake"]=> int(0) ["publish_categorys"]=> array(1) { [0]=> array(2) { ["id"]=> string(5) "14276" ["name"]=> string(12) "人物故事" } } } --> 来源:兰溪新闻网 编辑:汪雅婷 2019-01-09 00:01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勾勒出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前景。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溪乡贤曹聚仁,二十年如一日,化身为穿梭在海峡两岸的秘密使者,孜孜于两岸和平统一大业,虽未成功,但曹聚仁先生浓重的爱国情怀也在历史上书写出浑厚的一笔。
1950年,曹聚仁只身赴港写作,任《星岛日报》编辑,并主办《学生日报》《热风》等报刊。在此期间,国共双方都努力寻找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被选中的就是就是曹聚仁。他频频来往于北京和台湾之间,成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的座上宾,密商两岸和平统一大事。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六次应邀回国采访与商谈国事,往返于内地与香港之间。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根据主席意见,让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张治中将军、邵力子先生等,与曹聚仁先期商谈。
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夜宴于颐和园。关于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三版上,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发表了更加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曹聚仁的报道,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约曹聚仁进行长谈。毛泽东对曹聚仁在海外的言论很重视,当曹聚仁说他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时,毛泽东叫他不妨再自由些。1959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前几天,毛主席再一次接见了他,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给蒋氏父子。后来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
此后的十多年,曹聚仁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奔走于两岸之间,而且在晚年两岸关系困难的时候依旧坚守“密使”的职责。直到1972年7月23日病逝,曹聚仁先生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没能亲眼看到两岸和平统一,可谓遗憾终生。曹聚仁逝世后,周总理委托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在港澳成立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称赞他为“爱国人士”,指示“叶落归根”,并为其墓碑定稿:“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
记者 姜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