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村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生动的体现。街巷、建筑、城池是古城古村的表征,是“骨肉”;而历史文化才是古城古村的内涵,是“精神”。古城古村的保护与开发不只是保护古迹,更重要的是挖掘与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各地文化的特色,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市振兴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
一、精准古地图的缺失与“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困境
在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古城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古城古村重建之风大肆盛行,愈演愈烈。部分地区打着发展旅游经济的旗号,不顾及或不理解原有地域的空间结构和建造理念,胡乱仿造古建筑,实则是破坏了文化传统的质感和历史记忆的内涵,有些已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这与古城古村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且各地的重建,同质化十分严重,抹杀了地域文化的特征,更多只是光鲜亮丽的“建筑空壳”,逐渐形成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
“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2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强调乡村建设要保留地方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科学把握村庄地域条件、文化特点、资源禀赋等差异,注重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制定个性化的保护利用方案,避免嫁接杜撰,千村一面,彰显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浙江特色。”
然而,解决“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困境,并非易事。其中,如何真实复原古城古村的历史原貌,是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受到古代测绘技术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古地图只是简单勾勒了城市与乡村的地貌,既不详细,也不准确,从而缺乏细致的方位、面积、形状等信息。由于传统文献记载的缺失,大多数学者认为,真实、完整、细致地复原古城古村的地理面貌,基本不可能做到。精准古地图的缺失,则直接导致当下的重建工程缺乏可供参考的蓝本。因此,大多数地区古建筑的重建,或根据传统文献的粗略描述,或依据模糊的口述传说,甚至很多是凭空臆造,故而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
每一座古城,每一个古村,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营造空间和历史文化,如何复原古代城市与乡村各自独特的历史地理空间,如何在保留文化韵味和历史记忆的基础上进行重建,特别是如何避免重犯过去同质化的错误,从而探索出一条古城古村保护性开发的新路径,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鱼鳞图册:破解古城古村保护性开发困境的一把钥匙
在传统的四部(经史子集)文献之外,中国至今遗存有一种珍贵的地籍档案——鱼鳞图册,长期秘不示人,“沉睡”在档案馆的库房内,近年来才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所谓鱼鳞图册,是南宋以来政府为征收赋税而编制的土地簿册,其将田地编列字号,标明土地类别、名称、等级、四至、形状、面积、业户名及住址,登载税粮及地产分割情况,有关田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信息悉载在册,因所绘图形排列状若鱼鳞而得名。
美籍华人、著名史学家赵冈曾评价说:“我认为明清时代的鱼鳞图册是人类历史上(在电脑时代来临以前)政府地籍管理最周详细致的档案记录,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类似的档案资料。”鱼鳞图册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地籍编造史上的奇迹”。目前,围绕鱼鳞图册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领域,用来研究古代赋役制度、土地管理、基层组织等学术问题,很少关注鱼鳞图册的现实应用价值。
笔者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分析文本信息发现,鱼鳞图册对古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鱼鳞图册通常以县为编造单位,全县地块在百万块以上,其编造需要有一套科学严密的系统。册书(古代鱼鳞图册的编造人员)在编造鱼鳞图册前,通常需要绘制出“鱼鳞总图”,以确保每一块土地的唯一编号、准确方位和具体形状,从而不致混乱。“鱼鳞总图”绘制了全县各个区域山地田塘每块土地的形状、位置、亩分,以及山川、河流、街巷、寺庙、码头等信息,无疑是古代最细致的地图,其可以作为当下古城古村复建的蓝本,从而破解“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困境,彰显各地独具特色的地理空间与历史文化。
三、鱼鳞总图的复原与古城古村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
颇为遗憾的是,历经战乱与自然灾害,这些鱼鳞图册前面所附的“鱼鳞总图”,绝大多数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册书已逝,总图遗失,城市和村落经过百余年的变迁,地貌已产生了诸多变化,如何将散落在鱼鳞图册中的数千块细图拼合,且与现实中建筑、地名的位置准确对应,从而科学复原古代“鱼鳞总图”,这确实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目前,学界未有成功的案例,也无可供参考的路径,这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摸索。
我们细致阅读鱼鳞图册文本,反复研究地块编号、四至方位、地块形状等信息,并选择古建筑保存相对较好的兰溪古城和古村进行实地考察,尝试使用各种方法,通过文献考证、数据分析、田野调查、人物访谈和地理模拟,耗费四年的时间,初步将兰溪古城3000余块细图拼合,科学复原了“鱼鳞总图”。
这是目前国内外第一次利用鱼鳞图册形成的最精细、最可靠的古地图,攻克了以往学界无法精准复原古代城市与乡村历史地理空间的难题,为古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最可靠的蓝本,使得复建工程经得起历史的考究,从而破解了古城古村保护性开发遇到的困境,为开创“千城千面”“千村千面”发展新格局做出独具特色的浙江探索。因此,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利用鱼鳞图册首次成功复原“鱼鳞总图”,真实还原了古代城市与乡村的历史地理空间,为古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最可靠的蓝本。课题组依据鱼鳞图册档案,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调研,明确地名、方位、形状等信息,并纠正现今地名命名的错误,融合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文字学等多学科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散落在册内的一块块细图拼合,成功复原了清代兰溪城坊“鱼鳞总图”,真实再现了150多年前兰溪古城的历史地理空间,为正在进行的古城复建提供了最可靠的蓝本。
第二,依据鱼鳞图册编造顺序,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化旅游路线。基于复原的“鱼鳞总图”,我们为兰溪古城设计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化旅游路线,即“鱼鳞图册文化旅游路线”。与原旅游路线相比,新的旅游路线依照清代兰溪鱼鳞图册编造的顺序,从一坊至十坊,串联兰溪古城的学宫、寺庙、街巷、商铺、码头等历史古迹,使参观者在游览兰溪古城的过程中,有目的、有导向地寻找那些遗存或消失的文明,将手中的鱼鳞图册和走过的青石板路联结在一起,感受兰溪的古今韵味,体验古城的历史变迁。这将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快推进古城振兴。
第三,开发鱼鳞图册珍贵档案,创建地方特色文化展馆。鱼鳞图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然而由于被长期秘藏于档案馆内,世人对其重要文化价值所知甚少。于是,我们建议并协助金华市档案馆设计了中国第一个鱼鳞图册展厅——婺州鱼鳞图册展厅,让鱼鳞图册进入更多民众的视野。同时,我们提出利用鱼鳞图册等历史文献,在乡村创建地方特色文化展馆的建议,以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再现古村落古代的营造空间和历史变迁,为城市振兴与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李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