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微头条
隔离不隔爱 防“疫”也防“抑”
兰溪用心用情化解隔离人员焦虑情绪

  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互相影响、彼此促进。

  兰溪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医学观察点的工作,先后制定了《兰溪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兰溪市居家隔离、集中隔离和医疗留观者心理干预方案》,要求兰溪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健康工作者入驻每一个医学观察点并开展工作。

  对于永康的朋友来说,本地突发疫情,在没有很好准备的情况下被突然通知到外地隔离观察,产生焦虑、担心、烦躁等不良的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在创新(万龙)医学观察点,接收了59位隔离人员,其中11位是不满14岁的儿童。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没有亲人同行,会存在一定的分离焦虑症状,比如哭闹、拒绝进食、入睡困难等。

  在他们来兰的前一天,工作组所有人员均紧急到位。第一次工作组会议时,组长就强调在防控安全的前提下,要做好服务,让永康的朋友感受到兰溪政府和人民的温暖。

  每个房间提前放入了鲜花、书籍和水彩笔。其中水彩笔得到了几个学龄儿童的欢迎,当晚就有小朋友把自己作的画发在微信群感谢工作人员,此举拉开了温馨互动的序幕。

  隔离人员中有一个产后未满月的产妇,对月子中的隔离生活很担心。工作组订制了月子餐,医务人员也主动给宝宝体检,缓解了她的焦虑。离兰前一天恰好宝宝满月,工作人员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给孩子过了一个简单又隆重的满月礼。

  医务人员每天核酸采样时和隔离人员有面对面的机会,借机询问他们的睡眠、饮食,和小朋友互动,对他们分享在群里的视频和画作给予真心的赞美。简短问候的背后,传递的是整个工作组的一份心意。同时,积极了解一些隔离人员个体化的需求,并予以满足。比如,了解到一位女士的农历生日就在隔离期间,于是工作组送了蛋糕,医务人员还陪她唱起生日歌。

  一位吴姓大妈的老父亲刚刚去世,她因为疫情不能前去尽孝,特别伤心难过。医务人员得知后,主动留下来陪伴她,听她倾述,缓解了她的悲痛之情,陪她走过了最难过的几天。她也主动要求拍视频,表示对兰溪政府和工作人员的感谢。

  这样良好的互动,一直持续至隔离结束,几乎每天每个楼层的微信群都有各种感谢和感动的回应。这些互动很好地满足了隔离人员甚至工作人员双方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离别时工作组给每位隔离人员赠送鲜花和兰溪风味糕点。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这样的给予,让施者和受者同时受益。

  隔离人员是一个临时性的特殊群体,他们本身并没有心理问题,只是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会有一些适应性的不良情绪。面对他们并不需要多少心理学的专业技术和手段,而只是一颗真心和爱心的付出,多一点同理心和共情,付出也即是收获。

  江 芬 陈福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