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微头条
比起拿金牌奖牌,习近平更在意什么?

眼下,北京冬奥会正在火热进行中,中国上下掀起了观赛热潮。开幕式前夕,习近平主席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曾谈起自己的“金牌观”:“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


客观地讲,相较于传统冰雪运动强国,中国冰雪运动起步晚、普及程度低、群众基础薄弱。奥运史上,1980年,第13届冬奥会首次迎来中国人的身影;22年后,中国选手在第19届冬奥会上才获得首金;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时,109个小项比赛中仍有约1/3是空白。但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104个小项共194个席位的参赛资格,在35个小项上实现参赛“零的突破”。这背后的意义,不亚于在赛场上摘金夺银。


图片

1980年第13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亮相冬奥竞技赛场。(图源:新华社)


这段时间,小组一直关注着冬奥赛事,除了摘金夺银,很多运动员努力拼搏的身影令人动容。


比如,在高山滑雪滑降比赛中,中国选手徐铭甫以第36名的成绩冲过终点、顺利完赛,这个成绩或许不算优秀,但让这个项目的成绩册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名字。正如网友所说:“参与就是最好的开始。”


图片

2月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男子滑降项目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图为中国选手徐铭甫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运动员,挑战和突破自我的意义,远比输赢更重要。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看望参加第22届冬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曾说:“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


在民族自信愈发坚定的今天,金牌奖牌也早已不是中国人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国内,观众正以越来越理性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比赛——抱着欣赏的态度为各国运动员欢呼,即便自家运动员没拿到金牌,但只要尽力拼搏了,一样给予掌声和敬意。


比如,前几天的单板滑雪男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中,带伤出战的高弘博不得不以低难度完成比赛。面对这个乐观坚毅的大男孩,网友们温情鼓励:“你是我们心中的冠军”“勇敢少年好样的”。经过这么多年,中国人对于体育的理解,正在逐步告别“唯金牌论”,更多人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享受着奥运盛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