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人们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每年过年前几天,是兰溪柏社乡下陈村民排队打年糕的时节。
做年糕是下陈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下陈农户家家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年前一直吃到年后。不光自己家吃,还可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下陈村,位于群山环绕的柏社乡,陈姓是村中最大的姓。54岁的陈菊仙每年都要亲手为家人做年糕。把粳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浸泡一晚或两晚,这样做出来的年糕会更嫩滑、口感更好。
在这个机器化的时代,下陈人依旧沿袭着年糕的传统做法。每到此时,左邻右舍都会过来帮忙,全家人也会聚在一起,做年糕也变成了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下陈的年糕用的是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和糯米,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口感也得以改善。
下陈村里有一副祖传的石臼,说不清哪个年代的,村里人专门用于搡捣年糕。将蒸好的粉趁热全部倒入石臼,三人站在踏板上,借用力道把石质的棒槌抬起,落到盛器中,陈菊仙趁着棒槌抬起时翻揉粉团,反复多次,让蒸熟的米粉黏在一起。将搡捣后的米粉团使劲揉压,成圆饼状,再切成块状或长条状,一条最普通的年糕就成型了。
刚做好的年糕温润软绵,和着脆爽的腌萝卜,或是蘸着红糖,带有清甜又软糯的米香,一口咬下去,那种柔韧劲道的口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在陈菊仙看来,自家做的手工年糕的味道,才称得上地道。而在陈菊仙的儿女们眼中,手工制作的年糕,承载着的是家的味道。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就下山伤害百姓充当食物,百姓不堪其苦。
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
“年”找不到人,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条块粮食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这一关,平平安安,又能为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条块粮食是高氏所制,目的是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如今,用年糕搭配蔬菜,已成为过年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其中含有“年年高”的寓意。不仅是过年,一些餐馆、菜场一年四季都有年糕供应,随时满足吃货们的食欲。爱吃年糕的人们还创新了年糕的吃法,比如搭配梭子蟹,会让这个原本清淡的米制品,幻化出另一种鲜香软绵的滋味。
文/记者 沈冰珂 摄/记者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