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识”开启“新起点”
近日,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姚晓冬再次来到兰溪,刚一走进芥子园,就被这里的精致典雅所深深吸引。“兰溪是一个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与它相识10年,每一次的到来,我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姚晓冬说道。
然而,这一次的兰溪之行,对于姚晓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将带着作品来一场“十年??水缘”之旅——5月10日,姚晓冬将在兰溪方增先艺术馆,举办为期10天的中国画作品展。
◆擅长写意花鸟,崇尚艺术的率真
姚晓冬,字昱,笔名天野、懿之,常署名桑亭驿馆学人。1969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现为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先后受业于吴静初、陆秉仁(书法老师)、姜宝林先生,深造于中国画研究院高研班姜宝林工作室两年。主要作品《萧瑟秋风》获第十届全国美术展铜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获第三届浙江省青年美展银奖;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获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全国花鸟画展铜奖;入选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联展、中国美协第十六届新人新作展等十多个国内一类艺术大展并分别获奖,曾参加第一、二、三、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在北京、香港、台湾等地的学术展览。201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红袍系列之《姚晓冬中国画作品集》,另有中国书店、浙江人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多部专集。
姚晓冬擅长写意花鸟,笔下的花鸟,不同于工笔画的丝丝入扣,更多的是一种“笔不到而意到”的境界。画中物虽然寥寥数笔,行云流水,却显得活灵活现,仿佛让观者置身其中。
“这也许跟自己的天性有关。”姚晓冬说道,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崇尚艺术的率真,认为唯有率真的艺术才能感染到观者,而任何形式的艺术,它的最大功能之一就是让欣赏到它的人心动,从而有所思有所想,作品的悲怆与寂寥、欢愉与安详,通过画者意非有意的笔触来呈现,这过程就是画者心境和学养的自然流露,来不得半点虚假。
姚晓冬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不仅仅只是架上绘画,东西方绘画纵有再多的不同之处,对整体之美的塑造应是相同的,这决定了一件作品创作的成功与否。任何局部和细节的精彩,假如脱离了有的放矢的全局完整性,就相当于吴冠中先生提出的没有思想情感的笔墨等于零那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对绘画艺术修养的常规认知,涵括了书法、诗文、戏剧等诸多领域,说明一件绘画作品其实是一套完整的综合表现过程,最终的目的是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从高格调的作品中,充分彰显艺术的魅力和美育之功能。
◆“相识十年,这会是一个新起点”
姚晓冬与兰溪,应该是“老相识”了,一次偶遇,便促成了今天的“十年之交”。“2008年,当时我还在嘉兴画院任专职画师,有缘结识了兰溪的朋友潘友平,之后他经常邀请我来兰溪。后来,我又调到省画院,来兰溪的次数也就更频繁了。”姚晓冬说道。姚晓冬是嘉兴人,那里以水乡风貌为主,但兰溪不一样,以丘陵风貌为主,相比小桥流水,自己则更喜欢画丘陵,因此,他经常来兰溪,找一找画画的灵感。
除了找灵感以外,姚晓冬也经常来兰溪参加画展,交流学习。他曾与其他好友一起,在兰溪办过画展,但是个人作品展,这还是第一次。“在兰溪办画展,不仅可以让兰溪的朋友看到我的作品,也可以通过这次展览的机会,与更多的书画爱好者有一次更加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姚晓冬说道。
同时,对于这次展览能放在方增先艺术馆举办,姚晓冬也觉得十分荣幸。他告诉记者,他曾与方增先先生有过两次接触。第一次是2000年,在由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世纪中国画大赛中,他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现场由方增先先生为他颁奖;第二次则是文化部在香港举行的一次艺术活动中,姚晓冬很荣幸与方增先先生一起参加活动。
这次,姚晓冬也特意将一幅画赠送给方增先艺术馆,作为收藏。“兰溪盛产枇杷,我就画了一幅枇杷赠送给兰溪,与兰溪相识十年,这会是一个新起点。”
据了解,本次姚晓冬中国画作品展将从5月10日开展,至5月20日结束,共展出作品70余幅,多以国画为主。
记者 成超